建瓯钟楼“古钟”的历史
建瓯鼓楼,原为“五凤索烈翕此楼”。五代十国时,闽国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据建州称帝,将东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置的建安县的南城门城楼改建为“五凤楼”,以显示“凤集瑞”的帝王气象。楼下的拱洞基础故址保存至今达一千八百多年。(下方远处青色建筑即为2005大修前的鼓楼,摄于1998年)
大钟 在此一搁将近三年,1953年因民兵夜间治安巡逻缺少棉大衣,城工委领导决定变卖铜大钟筹款做棉大衣。当时与废品收购站联系,来人说:此大钟很可能是皮包骨,中间存夹铁屎的一个大铜钟,要我们收购,必须锯开一个口验证此钟的铜量后酌情收购。为了达成这桩肮脏“交易”,城工委领导派了4个民兵轮番拿着钢锯,经两天的“奋战”锯开了一条长约40公分,宽1公分的缺口,露出了无任何杂质闪亮的纯黄铜切面。双方正在进行肮脏“交易”之时,有群众报告了文化馆,来人予以制止,说:这是文物,买卖是要犯法的。虽然大铜钟躲过了这一劫,但从此带着“永久的伤口”满怀悲哀与无奈地躺在原地。童年的我抚摸着大钟的伤口,心在刺痛、心在“流泪”、心在流血!写到此,现在的我泪水已糊满了我的眼眶,我真想大哭一场。为什么,为什么啊?我怀念“你”,“它”,毕竟朝夕相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难怪啊!当年看到“古钟”创伤的“伤(缺)口”的百姓都会用建瓯话骂上一句:“这是打炮鬼吃来可死的人做的事”读者的您也一定会读懂其意。是的,破坏历史文物的人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时至1954年。百姓天天的咒骂声传到了某些破坏文物的“人”耳中,使其日夜不得安宁。有一天来了一部4吨的军用吊车,说是要对“古钟”“保护”起来,一万多斤重的“古钟”压得4吨的吊车的车头都翘起来,最后只好半吊半拉拖着“古钟”沿着“钟楼街”“西”去,在土沙路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壕沟”它仿佛向世人发出无声的怒吼!“我”何罪之有?有的人说:“它”被驻军3704部队保护起来,有的说:它进了工厂的熔炉,从此“建宁府”钟楼的“大铜钟”湮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高兴的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现在的建瓯市人民政府不但加大力度保护历史文物,而且广集建瓯史料弘扬“建宁府”。书写对于一个文化不高的我即艰难,又辛苦。假如能为建瓯的“文史”添上一笔,加上一瓦,笔者的我也就深感欣慰。朋友,共同努力吧,坚信有一天,建瓯一定会再铸一口“大铜钟”再现“建宁府”的辉煌!建瓯加油! 待续“揭榜铸钟”民间故事。 笔者:吴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