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所有感官感受苏州之美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说走就走,走去那个曾经画在梦里的江南古城——苏州,可好?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据记录,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代表了中国江南园林风格,代表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巅峰。对于游客而言,苏州的园林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每个园林都很美。每个游客都必然要去打卡的苏州园林之首拙政园,也许再提会显得俗套,可是不得不说却是最得我心的。
文学巨著里走来的园子
在《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里,有这么一段描写:贾政先秉正看门,只见正门五间,上面筒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俱是细雕时新花样,并无朱粉涂饰,一色水磨群墙。下面白石台阶,凿成西番莲花样。左右一望,雪白粉墙,下面虎皮石砌成纹理,不落富丽俗套,自是喜欢。遂命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说毕,往前一望,只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
如果细细读过《红楼梦》者,对这段贾政疾言厉色试宝玉的才华,清客们跟应声虫似的附和的场景肯定不会陌生。而如果走进苏州大名鼎鼎的拙政园,再回忆起曹公的描写,一步一景的大观园,个中的种种具有深远意蕴的匾额和对联,那些美丽的少女和公子居住和嬉戏的亭台楼阁,水榭花庭,那些嶙峋秀美的假山,玲珑剔透的花窗,可不就活脱脱是眼前的拙政园吗?
原来,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经担任苏州织造,家眷就住在拙政园中。曹寅升迁江宁织造后,接任苏州织造的是其妻子的兄长李煦,李煦家眷继续住在拙政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曹雪芹的母亲在拙政园的李煦家中生下了曹雪芹。不论是否在拙政园出生,少年时的曹雪芹也常常到苏州小住,不难理解为何大观园的景色会带有一些拙政园的影子。李煦也是康熙近臣,曾经多次迎驾,权势富贵非常,李曹两家的关系正如《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同气连枝一般,而林黛玉又正是姑苏人氏,由此可见年少时在苏州的生活经历对于曹雪芹撰写自己这部鸿篇巨著影响有多深刻。尽管我们无法看到曹雪芹想象中的大观园是什么样,但是却可以通过今天的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十八曼陀罗花馆……这些如诗如梦的名字来代入。
其中这十八曼陀罗花馆,又会让人不由得想起另一脍炙人口的小说《天龙八部》,书中那位同样著名的表妹王语嫣,也是出身姑苏。王夫人为了段郎而遍植曼陀罗花,还给自己的住地取名曼陀山庄。在十八曼陀罗花馆,看着窗前开得娇艳欲滴的红粉山茶,不由得想起来段誉种植的美人抓破脸来。也不知道当年金庸老先生写小说的时候是不是因此处而激发出来的灵感?
拙政园最初的主人是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他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意思,为自己这座大园取名“拙政园”。
一个官场失意的官员,在决意守拙抱朴之后尚能建起如此规模的园林,而他又怎会料到自己在官场上的失意为几百年后的人们留下来的是怎样宝贵的一笔财富。命运如此无常,不但园子在朝代更迭之中数易其主,就好像当初落榜的书生张继,在冬天的寒夜里夜泊枫桥,孤枕难眠之际写下“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却怎么也想不到这两句诗会变成千古传诵的句子,又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呢?
明代大才子文徵明也曾经盘桓于此,他不但依照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还配以三十一首诗,写下《王氏拙政园记》。其中详细记录了拙政园的布局和美景,并且提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点出了拙政园的造园巧思,设计者因势利导,借水而盘活了整个园子,让整个园林动静皆宜生机勃勃,充满了灵秀的气韵。文徵明借着这篇造园记也感叹了生命无常,人活于世不过是造物者手中玩物,世事变化令人唏嘘:“是故高官胜仕,人所慕乐,而祸患攸伏,造物者每消息其中,使君得志一时,而或横罹灾变,其视末杀斯世,而优游余年,果孰多少哉?”他说:“君子于此,必有所择矣。”
作者:秋分
来源:《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