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虽然好,要与不要家长要做到心中有数
早教,这个已经不算是太新的名词,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关注。而关于它的疑虑、争议,也一直不断。早教是否越早开始越好呢?宝宝只有几个月,早教到底学些什么?参加早教的宝宝是否会变得特别聪明?我的宝宝如果不参加早教,是否会落后于别人?父母让宝宝参加早教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希望能开发宝宝的智力,有的是希望能锻炼宝宝的胆量,当然也有很多父母,只是抱着“不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的模糊概念而去。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放松心情,不必过分紧张,只要认清早教的“要”与“不要”,早教不是什么难事。
了解早教的“要”
1、所谓“早教”.绝非简单的学习知识、培养才艺,这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让宝宝在自然的环境中、从生活里学习,引导宝宝去做这个年龄阶段应该会做、能做的事情,促进他在身体、智力以及心理方面的生长发育,才是早教应该起到的作用。此外早教的意义还在于,抓住宝宝成长的关键期,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引导,充分挖掘他的潜能.包括幅度较大的运动、精细动作、视觉跟踪、内耳平衡节奏、语言、接受指令能力等的训练.从而使宝宝的反射能力、空间感、身体协调能力及智商等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并有所提高.从而避免未来生活中不必要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培养社交能力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3、(2)所讲的道理要合理父母跟宝宝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宝宝,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宝宝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宝宝是办不到的,如生活中有的爸爸妈妈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宝宝大讲吃零食的坏处,这样的话,宝宝是不会听从的。(3)要给宝宝申辩的机会父母跟宝宝说理时,宝宝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这时应给予宝宝申辩的机会。父母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宝宝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宝宝申辩的机会,宝宝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5、(5)要将早期教育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教育必须渗透到宝宝的整个生活中,与生活共存。年龄越小.教育与生恳膏缉繁活越不能分开。在每一项生活照料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成分,如在吃、睡、拉、撒中发展独立性,养成卫生习惯和积极勤快的生活态度。在外出散步时.泥土上的蚂蚁、树上的小鸟、风中飘动的树叶、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和行人,都可以成为宝宝观察的对象。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是大量的,宝宝能够为一个目的去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父母要求宝宝收拾好玩具才出去玩.那宝宝就会为了达到玩的目的而学习收拾玩具,练习条理性和做事的能力;如果父母坚持做好一件事后再给宝宝讲故事,可以练习宝宝为了达到听故事的目的而学会等待。生活中随时都有这类可利用的教育因素,可以说处处是教材,随时可以教育。父母应该时时做个有心人,把教育因素融入宝宝的生活之中。

7、(7)要顺应宝宝的天性宝宝的成长教育应顺其自然。而爱玩正是宝宝的天性。“玩”不仅是宝宝获取知识经验的良好途径,也是宝宝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想象力、创造性得到激发,并逐渐形成乐观、热情的品格和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认识不到“玩”对宝宝成长的意义,武断地认为“玩”就是不务正业,似乎只有整天识字、背书、读外语、做算术才是“正经事儿”。那些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更是费尽心机地给宝宝“开小灶”,宝宝们被驱赶着像一群小羊不停地“吃草”。事实上,又有多少宝宝能接纳、能消化?所以,父母对宝宝的成长应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

9、(9)要丰富宝宝的体验在安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丰富宝宝的体验。宝宝的学习是建立在游戏与体验的过程中的。早教不是为了把一个宝宝教育成为超级天才,而是通过感官和亲身体验,挖掘出宝宝身上的各种潜能,使他拥有更多的经验。在丰富宝宝体验的时候要注意重复性、一致性、适龄性。例如,在早教机构上完早教课回家后,要重复课上的内容,让宝宝重复了解,且每次的行为或标准要保持一致,并且早教的内容要针对宝宝的年龄为宜。

11、(11)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宝宝,尊重宝宝的个性在面临选择时,不要擅自帮宝宝做决定,要让他自己选择。只要是在安全、健康、卫生的前提下.鼓励和认同宝宝的决定。不要命令宝宝,而是给他选择。
